【泰國世界日報╱社論】
隨著中國提出東海防空識別區,並在南海與美國艦隊對峙,美國朝野對中國崛起的憂慮,從經濟層面轉向政治、軍事等全方位,再度觸發美國、加拿大合併,建立「大美國」以抗衡中國的呼聲。去年底「華爾街日報」「南華早報」相繼刊登專文,重炒過去的爭議話題。
本來,美加精英階層從一廂情願角度出發,呼籲美加合併,加拿大並不在意。因為美國作為全球唯一超強,即使把亞洲當自家領地都不足奇,何況加拿大就在美國後院,覬覦這塊龐大土地和礦產資源,也是意料中事。中國崛起和美中抗衡的態勢,為鼓吹美加合併者提供豐厚土壤和養分。
典型例子是《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12月刊登加拿大女報人、具美加雙重國籍的戴安‧法蘭西斯(Diane Francis)文章,強調美加合併的前提日益成熟,應進入兩國政治日程。為了對付日益強大的華夏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挑戰,以及俄羅斯對北極資源虎視眈眈,美加如果僵化不動,可能會成為明日的葡萄牙或希臘;如果美加合併,將成一個經濟規模超過歐洲,國土面積超過南美洲的超級大國,這個新聯盟或國家將繼續稱霸世界,足以應對中國的崛起。
加拿大與美國不但毗鄰,歷史發展進程血脈相連,在英國殖民北美時代,美加是同一家庭。但主張美加合併者忽略了,與美國同文、同種,也同語言、文化、民主制度的加拿大,已形成一套與美國不同的國家意識和價值觀,也塑造成不同於美國的群體精神和認同感,兩國要合併,在可見的未來都不可能提上檯面。
首先,加拿大人沒有美國那種超級強國的霸氣,和企圖凌駕世界的全球戰略,而只是備受全球喜歡和嚮往的「鄉村式」西方國家。這也是多年來全球國家形象調查,加拿大始終排在「最友好國家」之首的原因;這種軟實力,也是加拿大人最自豪的本錢。有人形容,如果在國外遭遇恐怖襲擊,美國護照可能成「催命符」,而加拿大護照則相對是「平安通行證」。
其次,加拿大雖是西方七大工業國之一,也是北約成員,在以往美國干預世界事務的軍事行動中,渥太華當局不得不象徵性地追隨美國,但近20年來,加拿大已敢於對美國的霸權軍事政策說「不」。比如伊拉克戰爭及其他軍事干預行動,加拿大都明確拒絕美國提議。加拿大走獨立路線,除非萬不得已,基本國策仍是尊重聯合國機制,而非美國的「附庸」。
再次,雖然加拿大是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成員,美加墨自由貿易區是加拿大經濟命脈之一。但隨著全球化發展,美國在金融危機時刻以美國利益為第一優先,導致加拿大越來越感覺「雞蛋不能放在美國一個籃子裏」,不能讓美國予取予求,而須與時俱進,開拓加拿大自主經濟路向。
近十年,加拿大對亞洲尤其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傾注巨大關注,導致對美貿易量減少,與亞洲國家貿易量卻逐年增加。加拿大正搖身變亞太地區國家,國家發展從「大西洋思路」向「大西洋、太平洋雙向並進」。
當然,軍事實力方面,加拿大多少仍受美國保護。近年即使由哈珀的保守黨執政,在西北海域和北極資源保護上,也與美國劃清界限,強調加拿大自身利益。歷史記憶中,加拿大政府也公開紀念當年美加邊境戰爭,強調加拿大英屬殖民地對獨立後美國的抵抗,曾將白宮付之一炬。國家能源政策上,渥太華也逐漸擺脫美國壓力,允許中國國營能源公司併購加拿大公司。
加拿大民眾不乏有美國親戚,也喜歡跨邊界南下美國購物,但在獨立國家意識上,加拿大人保持著自尊。美加同屬移民國,但加拿大人認為自身的多元文化國策和人權憲章,遠遠好過美國的「大熔爐政策」;加拿大的全民健保也遠遠優於美國。
美國官方對加拿大並無領土野心,親美的加拿大人或憧憬帝國不墜的美國人,或許有美加合併成超級大國,以維護全球優勢的妄想。但絕大部分加拿大人不會贊同,美國政治人物也少有人提這個「遠在天邊」的夢。合併之說再度出現,或說明部分人對美國國勢和前途的焦慮,但卻找錯了解藥。
【2014-01-08/泰國世界日報】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