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揚名
起緣
大家都知道,台灣已進入老年社會。我因輔仁大學「整合型研究計畫」鼓勵校內師生研究弱勢族群,我們在2010年秋天規劃兩部分:一是失智症篩檢,另一是老師各自的研究。失智症篩檢需很多人力,我們招募同學當訪員,做為服務學習。系上有不少社區服務,但較少針對年長者的服務和篩檢,這對於老師和同學都是新的挑戰
長輩們和同學互動都滿正面,他們很高興有年輕朋友能陪聊天。同時我們也開始加入老人社區的健康促進服務,這對老師們也是新學習,因為長輩們不習慣乖乖地坐著看前方投影片,也無法專注太久。剛開始我準備太多授課形式內容,後來發現長輩們較喜歡有互動性、實際參與的活動,所以我們將活動變得多元,帶長輩們玩遊戲、做小卡片等等。
承事
服務過程中,我不斷反思還可為長者做甚麼?突然記得有次在研討會,講者說應讓長者做些會開心的事,於是我有了「長者講笑話比賽」的念頭。
老人健康促進活動。(黃揚名 提供)
師生們很熱力,也找到贊助單位,讓我們得以在2011年秋天開始舉辦「講笑話比賽」。我們看到長輩們可愛、頑皮的一面,不少阿公阿嬤的笑話是有色的,但看她們臉不紅、氣不喘地講,我們覺得真是巧妙。有時,阿公阿嬤已笑成一片,但我和學生們呆在那,聽不懂笑點在哪?我發現需站在台前的活動不一定適合每位長輩,但希望這樣的活動可造福一些阿公阿嬤們。
2012年春天,同學們透過活動提升長輩們的「幸福感」。阿公阿嬤的反應再次出乎我們意料,他們執著的點和喜歡的遊戲,往往不是我們預期的。例如長輩喜歡看別人玩 iPad 搓氣球的遊戲,即使自己沒有玩,也顯得很有興致;但有時玩團體紙牌遊戲,他們則不是特別喜歡。有時覺得使不上力,因為我們沒辦法提供長輩們需要的,或許長輩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這樣的感覺著實讓人覺得有些難過。
同時期,「銀髮族智慧型產品使用者經驗導論」獲教育部智慧生活計畫補助,我們教阿公阿嬤用 iPad。有幾位阿公阿嬤非常認真,也珍惜這樣的機會。不過同樣令人挫折,因為阿公阿嬤多數沒使用過電腦,也不一定識字,更不可能有台每天使用的 iPad。所以課程進行約半學期,我們就得畫下休止符,因為這樣的形式效益太低了,但看到阿公阿嬤獲得的成就感,覺得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
轉念
在台灣,老人心理相關的資訊和知識相當缺乏,而學生們不願讀英文,無法接收國外最新研究資訊,實在可惜。2013年夏,我們開始譯寫國外文章,因為同事和朋友在暑假較有時間,雖然作者群非常多,但實際寫文章的人並沒那麼多。
部落格開站後已累積兩百多篇文章,總瀏覽人數破一萬五千人次,雖不是太亮眼,但穩定經營,讀者會找到我們的。臉書粉絲專頁,每周有一千人次左右的瀏覽量,我們蒐集當天國內外銀髮相關新聞,還有些相關團體活動介紹等等。50歲以上的讀者逐漸增加中,若能持續經營,會有成果。
社區關懷據點。(黃揚名 提供)
合群
回顧這幾年的老人服務,逐漸確立自己的位置,我深知我不會是在第一線提供長者服務的那人,但我選擇用我專長促進年長者福祉。很幸運,這幾年輔大心理系很多師生幫忙,讓我們有足夠人力完成很多事。我記得在英國念博士時,陪著一位八十幾位的英國老先生用電腦,他驚奇於科技的進展,也很高興行動不便的他可用網路欣賞他喜歡的藝術作品。
未來我希望能夠在銀髮科技上多些涉入,讓年長者也可享受科技的好處!更希望能夠結合外界團隊力量,開發適合年長者使用的科技產品或應用程式。
這幾年觀察,發現據點經營對象及政府態度都有相當大的影響。例如,在台北縣升等後,區長沒有權限撥款贊助據點活動,據點面臨經營困境;採用收費後,長輩參與意願就比較低。此外,我們發現年長者個別差異極大,社會資源高度分配不均的狀況,有能力的長者享受社會提供的資源;但比較需要資源的長者,反而因為資訊匱乏、足不出戶,而無福享用。
老人服務應更多元,朝向自給自足的方向努力,唯有這樣才可能永續經營,如果大家都期盼天下有免費午餐,那就很糟了。期盼未來我有能力經營一些服務老人的組織,類似提供認知訓練學堂或讓長輩玩桌上遊戲的空間,讓年長者受惠,也讓長者貢獻他們的長才,創造雙贏局面。
延伸閱讀: 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
臉書粉絲專頁
認知與情緒新聞網
- 作者為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 本文為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公共電視立場。
-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