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愈趨發達的今日,取得資訊與掌握資訊變得不再費時耗力,往往靠指尖與滑鼠、鍵盤的幾次交會接觸就能完成。然而,隨著資訊量急劇增加,我們雖能取得大量資訊,但卻沒有足夠時間整理、分類、解讀和深入了解它們,使我們對很多領域的認識都只是皮毛,似懂非懂、說不出個所以然的情形屢見不鮮。
棒球相較於其他運動,是一種更依賴分析資訊、解讀資訊、套用研究結果的「科學化」運動,從最近30年發展起來的「賽伯計量學」(Sabermatrics)和紅透半片天的「魔球」(Moneyball)故事可略知一二。數據、對戰組合、球路追蹤是我們十分熟悉的棒球分析工具,它們所創造出的龐大資料量不亞於其他依賴許多數據分析的學門。所有棒球迷、棒球評論家、球團管理階層都想有效掌握這些資訊,並正確解讀它們,以達到更了解球員、更了解球賽、更了解球場上種種現象的目的。
除了球賽本身,棒球聯盟裡的人文現象和背後意義也十分令人著迷。發展已經逾百年的美國職業棒球,在多年的制度演變與調適後,累積出非常豐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意義,不管是種族比例、來源分佈,還是薪水分配、球員類別,都是值得大家了解、探討的現象與話題。
美國一個資訊分析部落格BestTicketsBlog (http://www.besttickets.com/blog/),近期就特別收集美國各個職業運動的人文資料、並將它們分門別類、製作圖表深入分析,最近他們針對大聯盟2014年球季的球員資料製作出將近20張圖表,呈現不同情況、條件下的各種大聯盟人文現象,讓看熱鬧的路人、看門道的球迷都得以窺見如今大聯盟的社會人文層面。
本文圖表資料,全部擷取自BestTicketsBlog的作家Andrew Powell-Morse在5月19日刊出的文章「2014大聯盟非官方統計資料」(以2014年5月初的球員名單、資料作為依據,因此之後的球員名單更動不在此文範圍,所有時間單位,如「目前」,都是以5月19日當天或以前的情況為基準),所有資料取用也都已徵得作者同意授權,在此特別感謝Andrew Powell-Morse先生以及他的製圖分析。
在了解這些人文現象後,或許我們也可以開始省思棒球運動發展至今的缺失和待改善之處。當然,在那之前我們得先對這些資訊整理有正確的解讀,才能發現問題所在,並思考可能的解決之道。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由BestTicketsBlog提供的圖表資料吧!
------------------------
第一部分 球員的守備位置、慣用手
1. 2014大聯盟球員守位分佈(廣泛守位):
投手是棒球場上最吃重的人物,也是影響勝負因素最大者。投手的好壞,可決定一場球賽的勝負;投手的續航力,則可左右一支球隊的戰績。在職棒界,因為投手的工作負荷量大,最容易損耗受傷,其體力也消耗得最快,需要輪休和替補,所以每一支球隊永遠都缺投手,這也是棒球過去百年多來規則體制確立後演變的結果。以上原因都足以解釋為什麼一支棒球隊需要至少10名以上的投手,如此才可確保投手戰力不虞匱乏,球隊長期戰績也才有保障。
由上表可看出,大聯盟現階段的投手登錄人數大概接近370名,平均每隊(一共30隊)登錄12.3位投手,也就是說全大聯盟750位(30隊乘以每隊25人的大聯盟正式名單)登錄選手裡,有一半都是投手。此現象非常合理,也合乎棒球隊倚重投手的普遍趨勢。
野手方面,守備負荷量較大、替補傷停較為頻繁的內野手(在此指一壘手、二壘手、三壘手、游擊手),在數量上超過外野手是可以理解的。一般而言,棒球隊的板凳名單裡都要有替補內野手,一方面讓體力消耗大且容易受傷的內野手可以輪休、替補,另一方面則是讓教練在守備上有較大的調度空間。捕手的話,由於體力和精神力消耗皆非常大,所以大部份球隊至少都會留2名捕手在隊上,其中一位是出賽場次較頻繁的主戰捕手,另一位則是在主戰捕手輪休或受傷時遞補上的二號捕手。只有少數球隊會在捕手戰力不穩定的情況下,編制3名捕手在球隊裡。圖表裡顯示大聯盟登錄名單裡共有66名捕手,大概可以說明美職球隊平均都有2位捕手的現況。
指定打擊方面,由於美職只有美國聯盟15支球隊設有此位置,加上指定打擊不必守備,大幅降低其受傷、體力消耗等不利因素,所以全聯盟只有15名專職指定打擊登錄的現象很合理。有些球隊則會把指定打擊當作其他野手輪休的位置,譬如當某一位球員連續出賽場次多,需要喘息時,教練就會安排該名球員擔任指定打擊一天,讓他暫時脫離守備負荷,以達恢復體力的目的,因此有些球隊事實上沒有明顯的專任指定打擊。
2. 2014大聯盟球員守位分佈(細分守位):
若將守位再細分,可發現表現起伏最不穩定、汰換率最高、需求人數也最多的後援投手獨佔鰲頭,共有219位。通常一支職業球隊的牛棚至少要有6~7名、甚至更多的後援投手,以負擔先發投手留下的局數。再接下來則是每支球隊都至少有5名的先發投手(有些球隊在輪值人選不穩定時會採用6人先發輪值),然後才是捕手。其他野手部分分佈得十分平均,以左外野手和三壘手在數量上超出平均。人數最少的依舊是沒什麼負擔、位置本來就少的指定打擊。一壘手則是因為受傷機會小、守備負擔較低且表現通常最穩定,因此登錄的選手沒有很多。
3. 2014大聯盟各守位平均薪資:
看完守備位置人數分佈,接下來進入大家最好奇的平均薪資。一壘手部分由於大砲型的超級巨星如雲,像是「生化人」Albert Pujols(年薪2300萬美金)、「小王子」Prince Fielder(年薪2400萬美金)、費城巨砲Ryan Howard(年薪2500萬美金)、「鐵爺」Mark Teixeira(年薪2312萬美金)和「胖卡布」Miguel Cabrera(年薪2194萬美金)等,因此平均薪資被拉高到位居所有位置第一,來到787萬美元之譜。
再來是職棒資歷通常較豐富的指定打擊。這些球員平均年薪高,除了因為人少、樣本數少有影響外,每個球員的優異打擊能力也使他們的貢獻不亞於要上場守備的球員,舉凡紅襪「老爹」David Ortiz(年薪1500萬美金)、今年在打擊上大爆發的老虎強打Victor Martinez(年薪1200萬美金)、長打產量驚人的白襪砲手Adam Dunn(年薪1500萬美金)等人,年薪都在千萬以上,無怪乎拉高了整體指定打擊的平均薪資。
David Ortiz (Photo by Jim Rogash/Getty Images)
接下來是球隊的骨幹:先發投手,他們平均的薪資是575萬美金左右,排在各守位的第3名。先發投手薪資被拉高,除了因為他們在球隊戰績上扮演吃重角色,也因為頂尖先發愈來愈稀有,導致好先發投手的薪資不斷被哄抬。今年美國職棒年薪最高的球員,就是洛杉磯道奇隊的先發投手Zack Greinke(年薪2600萬美金),此外,他年初才剛和球隊達成延長合約協定的隊友Clayton Kershaw,會在明年以年薪破3200萬美金的價碼成為年薪龍頭。這些現象都足以顯示先發投手的平均薪資將會持續盤踞大聯盟球員平均薪資榜的前幾名。
汰換率高、對球隊貢獻度相對較小的後援投手沒有意外落居此榜最後一名,平均年薪只有200萬出頭,而勞苦功高的捕手則因打擊成績較差、出賽場次較不穩定且容易受傷等因素,導致平均薪資無法顯著提升,本年度大聯盟年薪破千萬的捕手只有洋基隊的Brian McCann(年薪1700萬美金)、紅雀隊的Yadier Molina(年薪1520萬美金)、巨人隊的Buster Posey(年薪1127萬美金)和響尾蛇隊的Miguel Montero(年薪1000萬美金)等4人。
至於其他野手部分,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平均薪資較突出的右外野手。一般來講,大聯盟的右外野手大多是由資歷豐富、臂力強、守備不錯、長打爆發力優異或打擊出色的全能球星擔任,舉凡釀酒人的Ryan Braun(年薪1100萬美金)、天使隊的Josh Hamilton(年薪1740萬美金)、國民隊的Jayson Werth(年薪2050萬美金)、藍鳥隊的Jose Bautista(年薪1400萬美金)、洋基隊的Carlos Beltran(年薪1500萬美金)、馬林魚的Giancarlo Stanton(年薪650萬美金)和洋基隊的鈴木一朗(年薪650萬美金)等人,所以平均薪資較外野其他位置、內野高,並不讓人意外。
4. 2014大聯盟各守位的生涯長度:
從此圖表可發現能在大聯盟裡待最久、待最短的守位分別是哪些。除去守備負擔因而延長許多老將打球生涯的指定打擊,毫無意外成為此調查的第一名,天使隊的41歲老指定打擊Raul Ibanez正是大聯盟本季最資深的球員。過去因指定打擊的推行而受惠的棒球名將更是不勝枚舉,像是名人堂球星Paul Molitor、水手強打Edgar Martinez還有Victor Martinez等都因指定打擊獲得更多上場發揮的機會。史上最強指定打擊、紅襪老爹David Ortiz也是很大的受惠者,倘若沒有指定打擊制度,他很可能沒辦法創造這麼長的職業生涯(目前為17年)。
生涯最短的位置則是後援投手。造成此情形的主要肇因應是後援投手入行門檻較先發投手低,導致投入者眾,競爭較為激烈,汰換率提升,使後援投手的生涯通常較短。一支球隊的牛棚成員,往往在一個球季之內就會出現巨幅變化,有可能球季開打一個月後,牛棚名單就和季初安排有所出入。每一季跟每一季之間的牛棚成員變化更是一支球隊裡面最不穩定的環節。
Victor Martinez (AP Photo/Tony Dejak)
此外,球隊之間買賣交易後援投手也是聯盟裡發生次數最頻繁的變動項目。以球隊的角度觀之,由於後援投手的市場廣大,幾乎不乏可用之兵,且因為他們對球隊貢獻度較低,可以壓低簽約價碼,所以他們會一直想用更廉價的方式換取比較實惠的後援投手,或是直接從農場拉上後援新秀遞補已成名、要價較高的後援投手,而比較不願砸大錢大約簽下他們,造成他們的薪資普遍較低、生涯也較短(終結者超群的抗壓力和穩定的投球內容,使他們成為後援投手界少數年薪可破千萬美元的一群)。
一壘手、右外野手因為守備壓力、耗損較少,且明星球員量多質精,所以平均球員生涯較長;相反的,三壘手、捕手、中外野手都是守備壓力極大、耗損度高的位置,導致他們的平均生涯明顯縮短。
5. 2014大聯盟球員不同慣用手的分佈和薪資:
由圖表可看出用左手打棒球在棒球場上確實占儘優勢,毋怪鈴木一朗的父親從小就把右撇子的一朗訓練成慣用左手打擊。左手球員除了因為物以稀為貴的效應導致薪水普遍比較好外,一些重砲左打的高薪合約也或多或少拉抬了他們的薪資,如Ryan Howard(年薪2500萬美金)、Joey Votto(年薪1200萬美金)、Prince Fielder(年薪2400萬美金)、Joe Mauer(年薪2300萬美金)和Adrian Gonzalez(年薪2180萬美金)等高薪球員。
左右開弓雖然薪資上沒有絕對優勢,但他們在大聯盟的生存機會會比純左打或純右打來得高一些。左投也因為比右投稀有得多,所以儘管不一定人人能獲得高薪,但在大聯盟投球的機會卻高很多。
第二部分 球員身材
1. 2014大聯盟各球隊球員平均身高:
科羅拉多洛磯隊不僅主場Coors Field地處高海拔,他們的球員身高也很高,平均竟將近190公分(74.6吋=189.4公司),比全大聯盟平均身高最低的釀酒人隊(184公分)高出5公分左右。這張圖表也證明,身高優勢在棒球界並不存在,不管球員平均身高比較高、還是比較矮,球隊都可打出好戰績。舉例來說,上表平均身高第3高的西雅圖水手隊,本季戰績就沒有特別好,勝率在5成上下徘徊,反觀平均身高最矮的釀酒人隊卻從開季至今一直打得不錯,維持國聯中區龍頭頗長一段時間。至於平均身高最高的洛磯隊本季戰績也不俗,以狂暴的火力保持在國聯西區的競爭行列內。
2. 2014大聯盟各球隊球員平均體重:
看完大聯盟各隊平均身高,緊接著就是他們的平均體重。匹茲堡海盜隊的平均噸位為全大聯盟最重,達218磅,也就是99公斤,而平均身高最高的洛磯隊並沒有因身高較高,體重就比別人重,以95.4公斤落在中段班。至於全大聯盟最「身輕如燕」的隊伍是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隊,他們的平均體重是92.4公斤,比海盜隊輕了將近7公斤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若以把身高納入考量的BMI值(身體質量指數)來計算,平均體重最重的海盜隊仍舊以28居冠,然BMI值最低的卻不是印地安人隊,而是巴爾的摩金鶯隊,他們平均的BMI值是26.3,可說是身體質量比例最好的大聯盟隊伍。
第三部分 球員來源
1. 2014大聯盟非美國裔球員來源分佈:
大聯盟這50年來國際球員的數量和比例逐漸攀升,至今已有大約196名球員是非美國出身的好手,占大聯盟球員比例超過百分之26。上表顯示非美國出身選手的來源地和數量,可發現中美洲的島國、同時也是2013世界棒球經典賽冠軍的多明尼加獨佔鰲頭,擁有73名現役大聯盟球員,為最大的美職棒球員出口國。在歷史上,著名的多國球星不計其數,隨便列舉幾個名字都是美職近20年來最顯赫的人物,像Albert Pujols、Pedro Martinez、Hanley Ramirez、David Ortiz、Vladimir Guerrero、Sammy Sosa、Jose Bautista、Edwin Encarnacion和Jose Reyes等名將都來自多國。
在多國之後的第2名,是位在南美大陸北邊的委內瑞拉,有52名現役大聯盟選手。除了出產許多大聯盟球員,委內瑞拉每年舉辦的棒球冬季聯盟更提供許多大聯盟球員和其他職業球員磨練技藝、維持手感的管道,由此可見委國對棒球的熱衷和投入,是南美少數比較不瘋足球的國家。知名的委內瑞拉籍大聯盟球員有Felix Hernandez、Johan Santana、Miguel Cabrera、Magglio Ordonez、Bobby Abreu等人。
在多國、委內瑞拉之後,就沒有國家的大聯盟球員數可以超過15個,但若要預測下一個突破這數字的國家,一定會是「紅色閃電」古巴。古巴棒球員的質和量,一點都不輸多國和委國,但受到古巴和美國長久以來的敵視關係,導致進入大聯盟的管道大多窒礙難行,使過去在美國打球的古巴球員甚少。近年來,隨著國情趨於開放,古巴也不再限制球員到國外打球,大幅增加古巴球員外銷到其他高薪職棒國家的機會,只是美國方面仍受制於不合時宜的禁運政策,使古巴球員沒辦法像去其他國家一樣那樣容易,但至少已比過去簡單許多。Yasiel Puig和Jose Abreu等大聯盟近幾年的超級球星已在美職掀起一陣古巴旋風,相信接下來幾年大聯盟裡的古巴球員只會愈來愈多,因為他們的優異天賦和卓越素質可說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
Felix Hernandez (AP Photo/Elaine Thompson)
其他比較特殊的輸出國包括德國(Jeff Baker和Edwin Jackson)、巴西(Yan Gomes和Andre Rienzo)、牙買加(Justin Masterson)等,韓國則只剩下秋信守一人在美職奮鬥。
傳統棒球勁旅日本以9名大聯盟現役球員居亞洲之冠,而我國則以3名現役大聯盟球員(陳偉殷、王維中、李振昌)居於第2。
2. 2014年大聯盟各球隊非美國裔球員人數:
從圖表看來,芝加哥白襪隊是目前大聯盟「最不美國」的球隊,陣中有12名國際球員,接著才是有11名國際球員的舊金山巨人隊。多數球隊的國際球員人數落在6~7位,至於全大聯盟「最美國」的球隊則是底特律老虎和聖路易紅雀,兩支球隊都位在棒球風氣極盛的城市,皆只有3名國際球員。
3. 2014大聯盟各球隊美籍球員來源分佈(以州為單位):
看完國際球員,接下來回歸美國本土。加州、德州和佛羅里達州是全美3大職棒球員出產州,除了和地域廣大有關,當地氣候宜人、鮮少下雨的自然環境也非常適合棒球發展。尤其加州更在此項目獨走全美,是該州職業球隊多、棒球名校多、氣候適宜等因素綜合出來的結果。除了美國南部3州出產許多棒球員,美國棒球的起源地東北部新英格蘭地區、五大湖區和中南部亞特蘭大等地,也都培育出許多大聯盟選手。
相較於上述地區,美國的中西部、中北部就比較少有大聯盟球員,其中蒙大拿州、北達科塔州、猶他州等3州本季就沒有任何現役大聯盟球員。至於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州自然另當別論,在那環境下要產出具職棒水準的球員實在有困難。
4. 2014大聯盟產出大聯盟球員效率最高的州(平均每百萬人能產出幾名大聯盟球員):
此圖呈現的是平均每百萬名人口所能產出的大聯盟球員數,以顯示各州產出棒球員的效率。出乎意料的,此項目的優勝竟是南達柯塔州,他們在每一百萬人裡可以產出3.6位大聯盟球員,這和他們總人口數較少有關,只有833354名居民。至於加州、德州和佛羅里達州雖然也都榜上有名,可是因為人口基數大,而沒辦法在效率上勝出。
5. 2014產出最多大聯盟球員的城市:
從出產球員的城市來看,多明尼加的首都聖多明哥拔得頭籌,以17名球員盤踞榜首。千萬別小看17這個數字,因為聖多明哥城的總人口事實上不過292萬,只比台北市多30萬人,想像如果台北市有一天出產大聯盟球員,哪怕只有1個,都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更何況是17人!由此可見聖多明哥城、多明尼加絕對是十足的棒球城市、棒球大國,絲毫無誇大之嫌。
緊接在聖多明哥市之後的才是美國本土城市——德州休士頓,然後是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加州聖地牙哥和德州達拉斯,這些城市都位在出產棒球員最多的美國南部3大州裡,因此不讓人意外。
值得注意的是接下來的排名城市除了加州洛杉磯外,其他城市竟然不是隸屬多明尼加,就是委內瑞拉,可見這兩個拉丁美洲國家的男孩有多麼嚮往前往大聯盟,畢竟那是他們脫離貧窮最快速、最正當的管道。
第四部分 球員種族
1. 2014大聯盟球員人種分佈:
從種族面來看,大聯盟不同於美國職籃NBA和美式職業足球NFL都是以非裔美籍的黑人為主,大聯盟球場上還是以白人為最主要的人種,佔百分之60。白人之後,才是勢力逐漸擴大的拉丁美洲裔球員,包括古巴、多明尼加、委內瑞拉、波多黎各、墨西哥、荷屬安地列斯群島等地區,一共佔百分之28.53。
過去曾在大聯盟盛極一時的非裔美籍黑人,則受到經濟、環境因素影響,佔大聯盟球員比例逐漸下滑,本季甚至佔不到百分之10。洛磯隊黑人投手LaTroy Hawkins就曾坦言,由於大多數黑人在美國的社經地位比較低落,因此很多黑人父母親沒辦法將孩子送去會費高昂的少棒聯盟進行培養,使得大多數黑人家庭寧願讓孩子去打比棒球便宜、限制也比較少的籃球,或是以先天身材上的優勢挑戰利益更高的美式足球,而不願投身象徵美國文化標誌的棒球。
受到時空距離、文化差異、制度不同等多重障礙影響,亞洲球員前往美國打球的人數本就佔少數,儘管近年來有增加趨勢,且實力完全不輸美洲球員(如田中將大、達比修有等人的精彩表現),但仍屬大聯盟裡的少數族群。
2. 2014大聯盟球員各人種平均薪資:
用此表來評斷各人種的平均實力並不準確,除了因為人口基數不同,也跟各人種進大聯盟的方式有所差異有關。
以亞洲球員為例,除了目前在大聯盟的亞洲人寥寥可數,無法與其他人種相比外,大多亞洲球員都是先在其他地方成名後,才以自由球員身份直接加入大聯盟,只有少數是由大聯盟農場自行培養。以自由球員身份進入大聯盟就不必經過大聯盟薪資仲裁等程序,可直接獲得高薪合約,我國好手陳偉殷就是循此管道登上棒球最高殿堂。
除此之外,日本球員進大聯盟的特殊規定——入札制度,在今年經修改後,可大幅增加日職球員轉大聯盟的薪資。拿田中將大的例子來講,在新入札制度下,只要能付出2000萬美元代價給田中母隊東北樂天金鷲隊的大聯盟球隊,都可以和田中進行談判交涉,加上頂尖先發投手市場萎縮的雙重效應,導致田中的簽約金大幅增加;反觀過去的入札制度只有付出最高入札金的大聯盟球隊可以與球員交涉,因此球員薪水當然比不上新制水準,透過舊制轉美職的達比修有,平均年薪只有1000萬美元左右,就完全不比水準實力與他相當的田中將大(年薪達2200萬美元)。
Masahiro Tanaka (AP Photo/Charles Rex Arbogast)
白人球員平均薪資最低,不是因為他們的實力較差,畢竟他們也不乏像Clayton Kershaw、Zack Greinke、Justin Verlander、Joey Votto等高薪球員,而是因為他們的球員數多,相對領基本薪資的新秀球員,或是薪資水準較低的板凳球員也較多,才會拉下整體平均薪資水準。
第五部分 大學因素
1. 2014產出最多大聯盟球員的大學:
在此比項中,加州大學長灘分校位居第一,擁有10名大聯盟現役球員,Evan Longoria、Troy Tulowitzki、Jered Weaver等明星球員皆出自該校。接著下來以8名現役球員並列第二名的一共有4所大學,分別是德州大學、密西西比大學、北卡羅萊納大學和亞利桑納州大。再下來才是南卡羅萊納大學、史丹佛大學和內布拉斯卡大學,這3所學校都出產6名大聯盟球員。最後是以出產5名大聯盟球員擠進此榜的加州理工大學和阿肯色大學。
2. 2014畢業球員獲得最高大聯盟薪資的大學:
從此表來看,可發現就算出產的球員多,也不代表球員的薪水就最高。出產球員平均薪水最高的是密蘇里大學,平均薪資為839萬美元,畢業於該校的球員有Ian Kinsler、Max Scherzer等人,至於第二名的密蘇里州大,則有Ryan Howard、Ross Detwiler等校友。
出產最多大聯盟球員的加大長灘分校,雖然校友平均薪資水準依舊頗高,達534萬美金,但在此榜只能排到第10名。
第六部分 球員年齡
1. 2014大聯盟球員年齡分佈:
由此可以解讀出大聯盟球員的起步、巔峰、衰退至退休的縮影。多數大聯盟球員大聯盟初登板大概是在24~25歲(像Bryce Harper、Jose Fernandez那樣在20歲左右、甚至不到20歲就完成大聯盟初登版的人可說少之又少),經過2~3個球季的磨練後,得到足夠經驗將生涯推至巔峰,因此27~28歲的球員生存於大聯盟的機會最高、人數也最多。經過大概3~4季的巔峰期,多數球員的成績就會開始走下坡,被聯盟淘汰、淡出退休的球員也逐漸增加。一般而言,35歲可作為棒球員生涯邁入黃昏期的指標,超過35歲的球員通常都會開始考慮退休。至於滿40歲以上的球員,我們可以稱他們為棒壇長青樹,能夠維持這麼長的生涯,代表這些選手保養得宜、成績穩定且持著不服老的精神,實在值得景仰。
目前,大聯盟裡最年長的球員是天使隊的Raul Ibanez,已經41歲,至於最年輕的則是紅襪隊的Xander Bogaerts,他現年只有21歲(國民隊的Bryce Harper在本資料調查期間不在球隊25人名單裡,故沒有提及,否則他才是目前大聯盟最年輕的球員)。
2. 2014大聯盟球員各年齡層平均薪資:
由圖表可清楚發現,大聯盟球員的平均薪資在生涯初期是隨著年資增長而逐漸提升。一般球員升上大聯盟後,要先替球隊效力3個球季後才可以獲得薪資仲裁的資格,取得薪資仲裁資格後,球員就能憑成績拿到較符合身價的薪水,此時是球員第一次可大幅提升自己薪資水準的機會,年齡層大都落在25~28歲間。
然而,薪資仲裁往往是球員、球團、仲裁者間,根據球員數據所做的自由心證,而非市場機制運作下的結果,因此對有實力的球員來說,真正有機會獲得市場競爭價碼的時刻,是在累積6季年資後所取得的自由球員資格。這些獲得自由球員資格的球員,因為具備相當經驗,且實力也受到一定肯定(否則根本累積不到6年年資),往往可以提高自己的身價和合約年限,而這些第一次取得自由球員資格的球員年齡層大概是28~30歲左右,所以可從圖表看到30~35歲球員的年薪已有大幅增長,甚至出現平均年薪超過900萬美元的現象。
Raul Ibanez (AP Photo/Chris Carlson)
可是經過多年觀察,大家都發現很多自由球員往往是在過了職業生涯巔峰期後,才取得最豐沃的合約,這種不符合經濟效益的現象,讓一些大聯盟球隊在自由市場上找尋球員時,變得愈來愈謹慎,也愈來愈不願意投資重金在自由球員上。像是波士頓紅襪隊本季就捨棄了長年的明星球員Jacoby Ellsbury,寧願相信農場新秀或以便宜短約簽來的打工選手,降低投資風險,增加球隊變動陣容的彈性,以長保球隊競爭力。或者,也有球隊選擇趁球員進入自由市場前、甚至在他們取得薪資仲裁資格前,就端出複數年合約提早綁人,如此不只可以較低薪包覆到球員的巔峰期,也可比簽年過30的球員承擔較低的傷病風險,只是這一切的前提都得建立在該球員真的能夠成為明日之星,且表現穩定不受傷,否則若球員表現不如預期,使得該決定日後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戲謔對象,就不好了。
儘管最近大聯盟球團流行提早綁人,但那畢竟不是多數球員的情況,因此平均下來,大聯盟各年齡的年薪分佈還是年輕時低、巔峰期稍漲、巔峰期過後來到頂點,最後在生涯末期下降直到退休。
------------------
以上,就是針對大聯盟2014球季球員背景資料所作出的調查結果和簡略分析。相信大家在看完所有圖表資料後,對現今大聯盟社會人文層面的了解或多或少都有增加,也希望大家在觀賞球賽之餘,可以多觀察球賽背後的運作和球員組成的變遷,如此一來就真的可以從「看熱鬧」升級成「看門道」了!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